国务院于2021年6月10日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85项,来自“沙县小吃制作技艺”与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制作技艺同时上榜。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会对全国推荐申报的943个项目进行了评审,评委会审议,提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九大类337项,并于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19日公示完毕。三明市共2项入选,分别是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和大田永安杂剧作场戏。
沙县政府于2015年发布了首批沙县小吃制作工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迄今已有五批三十多名传承人,包括佳兰烧麦、庙门扁肉、李记锅贴、阿莲豆腐丸、林霞包心豆腐丸、江英卤鸭爪、其云灯盏糕等。
据《沙县县志》记载:沙县“城中之民多贾,城外之民多农,商贾之中以小贩、小店主为多,无硕商巨富。这种小康经济水平形成了“既要讲究又花不起太多钱的消费习惯,促成了经济实惠的消费方式的产生。这种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成就了小吃的繁荣。
沙县地处闽中,沙溪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古代没有铁路公路,永安、三元、明溪、清流,甚至汀州一带的大米、木材、笋干、茶叶、香菇等农副产品通过沙溪水运汇集到沙县,通过沙溪、闽江运至福州,南来北往,陆上各地商贾云集,交流汇通。
各地同乡会会馆带来的饮食习惯和风味小吃,让沙县的小吃文化,既有福州,闽南一带的特点,又有汀州一带客家饮食文化的风格,古代小吃工艺伴随城乡人口的交流而从流动性较大的城关流传到相对封闭的农村,从而很好地保存下来。因此改革开放之后复兴,又从农村进城带到城关。
下一个:央视CCTV《焦点访谈》节目:沙县小吃,年产值上千亿的国民小吃品牌